作者:武陟东旭
1941年2月10日晚上10时许,山东泰安,日军徐家楼据点,突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随即,敌人的碉堡淹没在硝烟中。
引爆炸药之后的八路军战士刘厥兰,跌跌撞撞来到副团长跟前,兴奋地等着副团长的表扬。谁知,副团长王凤麟举起望远镜一看,气得对刘厥兰吼道:“好你个刘厥兰,让你碉堡,你却炸围墙,看回去后怎么收拾你?”
刘厥兰一听,心拔凉拔凉,就像三伏天跌倒冰窖里。
可是,过了一会,他不但没有挨整,又受到副团长的表扬,这是为何?
刘厥兰是山东泰安人,出生于1918年。
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因为开矿时需要用雷管引爆炸药,对爆破非常熟悉。
刘厥兰8岁时就跟着父亲下矿,学了不少爆破知识。
1937年冬天,日军占领了山东,无数热血男儿奋起抗日,刘厥兰也不甘落后,参加了八路军。
无巧不成书,他参军的队伍中,有一个爆破专家,名叫王凤麟。
日军在华北靠碉堡来统治,抵御抗日军队,在很长时间内,八路军因为缺乏火器,没有对付碉堡的有效办法。
当时,八路军既没有掌握爆破技术,手中也没有威力理想的炸药。
传统的黑火药,破坏力有限,哪怕弄一筐来引爆,也只能起到给坚固的碉堡“挠痒痒”。
王凤麟的出现,让日军碉堡遇到了克星。
王凤麟是黑龙江人,1911年出生在宁安县卧龙河屯一个普通的农家。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加入了抗联,在1935年去了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后排右二为王凤麟】在那里,他专门学习爆破技术。
学成之后的王凤麟,于1937年回到延安,一年后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3营营长。
王凤麟来到山东后,看到日军依托碉堡为非作歹,气得直跺脚,说一定要将日军的碉堡、炮楼送上天。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八路军没有烈性炸药,即使掌握爆破技术也没办法。
直到1938年,冀中军区来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就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熊大缜。
【熊大缜】在他的努力下,八路军掌握了制造烈性炸药的技术,炸碉堡成为可能。
(被称为我军“地雷战之父”的清华学霸熊大缜,1939年牺牲,年仅26岁)
王凤麟得知之后很高兴,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开设了一个爆破培训班,专门传授爆破技术。
他早就知道刘厥兰懂爆破,就让他加入了进来。
刘厥兰开始不以为然,心说我什么都懂,有啥可学的?
也许你也会认为,有了烈性炸药直接放到碉堡下面,将其引爆不就可以了,还要什么技术?
其实,爆破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活。就拿炸碉堡来说,放在不同的部位,对被爆破物产生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要选择被爆破物最薄弱的地方,在同等的炸药情况下,产生最大的破坏力,取得最佳爆破效果。
刘厥兰到了班里才知道,煤矿里的爆破跟炸碉堡完全是两码事。在井下爆破,可以选择最佳位置,如果那地方坚固,能够打眼往里面放炸药。
在战场上,炸碉堡是不太可能去打眼的,那样会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要求,爆破手要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准确地判断和选择爆炸点。
起爆点选对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炸药引爆了也未必能摧毁目标。
还有,在井下可以用电雷管,用很长的电线,一接通电源,瞬间就可以引爆。
但是在战场上,哪有电引爆的条件,只能导火索引爆。
导火索的长度也要精确计算,如果短了,爆破手还没有走开就炸了,自己就搭进去了。
如果太长,敌人给看见了,出来给掐灭,那就前功尽弃。
在这方面是很不好掌握的,需要学习数学、物理等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手。
刘厥兰到了班里,开始聚精会神地听讲,虚心学习理论知识,希望完善自己,早日上战场炸飞敌人的碉堡。
机会马上就来了,1940年12月9日,八路军山东纵队老二团奉命去攻打新泰县一个日军碉堡。
为了吸引日军的注意力,战士们准备了一辆“土坦克”。
所谓的“土坦克”,其实是一张木桌子,在四周钉上木板,再盖上几层棉被,然后浇上水。
工兵排的一位副排长和一名战士,藏在后面推着它往前冲。
已经担任副班长的刘厥兰和副团长王凤麟,早已埋伏在距离碉堡100米左右的地方。
王凤麟紧握一支三八大盖步枪,刘厥兰抱着炸药包,他俩虎视眈眈,等待出击机会。
日军见一个怪物(土坦克)过来,赶紧集中火力猛烈射击。
王凤麟不单是爆破专家,也是神枪手,他端着一支步枪,对着的射击孔不停射击,敌人的机枪变成了哑巴。
刘厥兰以闪电般的速度跑过去,把一包炸药塞入射击孔。
他早就观察好了,这个射击孔不知道为什么一半是堵死的,里面的人并不知道炸药放了进去。
刘厥兰顺利地点火,转身向前飞奔,很快离开碉堡。
跑到80米左右的时候,“轰隆”一声巨响,碉堡被掀开一个大洞,里面的敌人不是被炸得血肉横飞,就是被冲击波给震晕,很快被我军消灭。
这是刘厥兰的第一次杰作,受到了大家的称赞,他的自信心更足,王凤麟也更加器重,有战斗任务就让他当“首发”。可是,文章开头的那次战斗,刘厥兰却受到了副团长的批评,这是为何?
那是1941年2月10日,是元宵,日军为了粉饰太平,逼着家家户户在这天晚上亮灯,让他们欣赏。
王凤麟得知消息,灵机一动,决定利用日军看灯的机会,端掉徐家楼的据点。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炸碉堡,这是前奏,也是关键之战。
王凤麟经过考察之后,发现难度很大,这座碉堡不是灰砖而是混凝土结构,墙体很厚。
外部光滑,还没有可放置炸药的地方。
王凤麟思考后,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从碉堡内部实施爆破,将其摧毁。
然而,这需要战士在对方眼皮下凿洞挖坑,极容易被敌人发现。
果然,刘厥兰刚动手,敌人就听到了动静,大声问:“谁?”
随之而来的,是敌人的枪声,枪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
看灯盏的敌人听到枪声,纷纷往回跑。
刘厥兰吓得把东西扔到沟里,转身回去,气喘吁吁说:“副团长,敌人被惊动了,怎么办?”
王凤麟久经沙场,并不慌张,他镇定思考几秒钟之后,对刘厥兰说:“小刘,我掩护,你上去,在碉堡和围墙之间的选择一个凹陷点……”
刘厥兰随即背着炸药包,选择敌人的火力死角来到了碉堡下面。
不过,由于光线不好,时间紧急,刘厥兰左找右找,并没有在碉堡和围墙的结合部发现副团长所说的凹陷。
而且围墙还是抹了尖的,根本放不稳炸药。刘厥兰虽然带了挖洞的工具,但是时间紧急,根本来不及。
他急得浑身是汗,在那里团团转,不知道如何是好。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看灯展的鬼子即将到来,已经听到了凌乱的皮靴声。
刘厥兰急了,直接将炸药包放在了围墙的下面,点燃了导火索,转身快速离开。
在远处的王凤麟不见小刘回来,心急如焚,失去了耐心。
他不停地张望,在那里胡思乱想,难道小刘被敌人发现了?
就在他焦灼不安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黑影,正是小刘。
紧接着,碉堡那里传来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碉堡很快被爆炸的烟雾淹没。
随后,刘厥兰跌跌撞撞来到了跟前,王凤麟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然而烟雾散去之后,王凤麟脸色大变,气得直跺脚,对他怒吼道:
“刘厥兰,你这么搞的?”
原来,敌人的碉堡安然无恙,炸药仅仅将围墙炸塌了一截。
刘厥兰一看也沉默不语,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日军的枪声竟然停止了,所有人都一脸迷茫。
大家心里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爆破起了效果?
王凤麟随后带着几名战士悄悄摸了过去,他们摸进碉堡之后,没有听到任何动静。打开手电筒一看,哇,里面日军躺了一地。
王凤麟这才明白,是炸药量太大,虽然没有炸毁碉堡,但是敌人的碉堡是密闭的,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波,将里面的日军全都震昏了!
王凤麟组织战士,将碉堡里的日军消灭,然后用碉堡里的机枪扫射赶来的日军援兵,消灭了一大批日军。
战斗目标完成,刘厥兰回去之后也受到了奖励。
然而,真正的抗战是残酷的。
王凤麟后来因为爆破而受伤截肢,1942年在马鞍山战斗中牺牲。
他的另一个高徒,爆破专家王立训,也倒在了1945年8月3日,抗战胜利前夕。只有刘厥兰活到了解放后,但也伤痕累累,不得不转到地方工作,1950年在吉林辽源煤矿工作。
参考文献:《我军爆破技术从这里成长》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