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年代离我们已经远去很久了,但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还在口口相传,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然而一些人被永远铭记,却还有一些人隐藏在百姓之中默默无闻,不谈功绩。 2011年1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例行下乡慰问,当他来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的时候,看到一处破败的土房子,心想不知道是哪位困难群众的家,于是便走了进去。 这间瓦房只有20平米左右,看样子已经建了很多年,屋顶的瓦片还是残缺的。但屋里的家具都摆放得井井有条,墙上悬挂着一张照片吸引了卢书记的注意。
照片中是一名英姿勃发的年轻军人,询问后得知,这是房屋主人年轻时参军的照片。主人名叫李文祥,随后他还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55年的历史。 照片的背后 李文祥老人已经86岁高龄,前些年因患上脑血栓,因此现在的他显得有些木讷和口齿不清,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那段记忆。 当卢书记问起他那张照片的时候,老人的神情开始变得神采奕奕,仿佛在回味照片背后的故事。
随后他从家里的箱子里拿出一个布包,他将布包摊开来之后,露出了各式各样的军功章,震惊了当场的所有人。 许多人都知道李文祥是转业军人,但从未见过他的军功章,也未见他提过军功章背后的故事。 卢书记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这些军功章是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中荣获的军章,其中有模范军章、一等功、二等功以及特等功。从这些军章中可以看出老人在战斗中的英勇无敌。
一股敬意在卢书记心中油然而生,看着眼前拄着拐杖的老人,再看看眼前这破败的房屋,他实在难以想象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战功卓绝的军人。 那老人为何会到这境遇呢?在李文祥的叙说之下,他的故事也开始铺陈开来,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军人的奉献精神、一个无私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农民,他带来的故事却深深的震撼着人心。 转业回乡、建设家乡 李文祥出生于1925年,因母亲早逝,他从小便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家里田地少,再加上土地贫瘠,因此庄稼收成并不理想,所以一家人的生活都非常清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报名加入了新四军,因为年纪还小,所以部队安排他负责传递情报的任务。他穿行在一个又一个游击战中输送情报,也为自己积累了许多战斗经验。 后来他加入华东野战军的阵营,组织上安排他学习爆破技能。同年他便跟着部队参加了济南战役,他所学的爆破技能也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当时部队的目标是要拿下济南城,但敌人已经布下天罗地网,要攻进去简直是难上加难。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城门炸开,让部队能够一攻而入。
但城门周围有重兵把守、而且里外三层密集火网防护,如何才能越过敌人的火焰枪将炸药送到城门口呢?这个一不小心,可能就被敌人打成筛子。此时李文祥站了出来,揽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作战计划开始,敌人猛烈的火力朝他们袭来,部队这边用重火力与他们对打。李文祥和战友们用三轮车把炸药推到济南城下,然后将炸药一个个叠起来堆在城门口处。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文祥接到上级的命令,他顺势点燃了导火索,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城门被炸掉了一个口。此时敌军乱了阵脚,停止了火力攻击,我军也乘势攻入了济南城。
这次李文祥虽然受了点轻伤,但顺利完成了任务,被组织上嘉奖他二等功。此后他又参加了淮海战役被立为特等功,参加上海战役被立为一等功。 1956年他从部队转业在福建省建设厅保卫科任职,还娶了一位闽南姑娘陈宝珍。 几年后,国家经济出现了大困难时期,需要精简干部队伍。虽然这份工作能让李文祥安稳无忧地过日子,但他也深刻体会到国家和人民的不易,于是便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国家的政策。
随后,他便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北街村。那时候他们一家人因为没房子住只能挤在破庙里,日子虽然清贫,但李文祥很满足。 当他看到家乡还是跟以前一样穷的时候,他便下定决心要为带着家乡人一起致富。 奉献老家、不求回报 北街村这个地方是有名的“盐碱地”,属于贫瘠的土地范畴,老乡们种植的小麦和水稻产量都非常低,因此村里大多数人都还需要领取国家救济粮来过日子。
李文祥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改良土地。在福建工作的时候,他有着种植水稻的经验,于是村里人推举他成为稻改大队长。 他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那时候他一门心思地扑在了改良水稻这件事上,经常吃住都在田地里。 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田,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挖水渠将黄河水引入贫瘠的“盐碱地”。那一年,原本产量只有两三百斤的低产田,到收成的时候达到了一千多斤。
如今,他们那里被誉为“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水稻已经成为优质产品,是范县的一个大品牌。农民们也实现了增收,如今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千元。李文祥也实现了自己建设家乡的愿望。 在公事上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无私奉献,但到他自己的生活却清贫的让人落泪。李文祥回到家乡几十年,搬了三次家,这套瓦房还是30几年前修建的,如今已经破败不堪。 1998年的时候,县里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帮助革命功臣修建房子。但是被李文祥一口回绝了:“我现在挺好的,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直到2011年,卢展工书记到来了解他的事迹后大为感动,那时正值县里开展“敬老工程”,说一定要给李文祥修好房子。但他再一次拒绝了县里的好意。 为此大家也是很无奈,后来有人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明着来不了,那就暗着来。一天,民政局的干事说要带李文祥老人到医院去做体检,老人笑呵呵地答应了。 他走后,工人们一股脑儿地涌进李文祥的瓦房开始进行改造工程,帮他新建了厨房和厕所,还把厨房的墙粉刷了一遍,随后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取暖设施。
房子焕然一新,当李文祥回到家的时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都一把年纪了,不中用了,党和国家还惦记着我,帮我们办了这么多好事,很过意不去。” 一番话无不让人动容,他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带领着乡亲走出贫困的泥潭,而自己却成为了村里最清贫的那个人。这样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 一次意外的慰问让我们了解到了一名革命老兵的爱国情怀。实际上在中国还有很多像李文祥一样的革命者,他们一直坚守着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人的一句“不想麻烦国家”,刺痛了无数人的心。当国家有难时,他奔赴战场;当家乡贫困时,他兢兢业业帮助大伙脱贫。这种时候,他却从不嫌麻烦,这种精神实在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