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外媒报道,近期美军相关人士多次提出其在南极地区面临所谓的“军事威胁”,并呼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合作,以加快在南极地区的军事建设步伐。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美国在南极地区的军事扩张计划短期内难以实现。
美国海岸警卫队“极地之星”号破冰船在南极执行任务。
极力渲染南极威胁
长期以来,南极地区被视作“非军事区”,在此进行军事开发一度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技术持续进步,南极开发逐渐具备可行性,南极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期,美军内部有观点提出,考虑到未来大国战略博弈的“需求”,应加快在南极地区的军事建设步伐。
一方面,美国军方主张平衡两极的军事建设。一段时期以来,美国持续加大投入,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北方司令部前高级官员查克·雅各比表示,“当下北极的权力争夺态势,或许就是南极未来局势的预演”,他强调美军必须提前谋划,“现在无疑是高度重视南极安全的关键节点”。美军官员瑞安·伯克也表示,“南极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与北极相似,只是时间上滞后10到15年”。他认为,现行国际协议——《南极条约》中“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活动”的规定,已难以有效应对现实情况的变化。
另一方面,美国媒体也配合发声,强调美军在南极军事建设方面严重滞后。美国媒体称,随着相关国家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度被视为世界边缘的南极,正逐渐成为塑造未来战略防御格局的关键区域。尽管南极地区的安全威胁与日俱增,但美国仍持续削减在南极的存在。在极地军事力量方面,目前美国的破冰船项目处于混乱状态。美国海岸警卫队“极地之星”号重型破冰船和“希利”号中型破冰船均无法实现全年运行,且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近年来技术故障频发,维修保养困难重重。
呼吁加快军事建设
面对南极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美军相关人员呼吁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快南极军事建设。
其一,通过“借内力”实现资源共享,即借助美军现有的北极军事建设资源,迅速提升在南极地区的作战能力。尤其是要加强针对极寒气候条件的单兵生存、医疗救援和装备维修等课目训练,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形成核心战斗力。相关人员还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将原本在北极作业的美国海岸警卫队重型破冰船调至南极地区执行任务;利用阿拉斯加州的军事设施,开展模拟南极气候条件下的伞兵训练和极地武器装备性能测试;培养更多能够在极寒天气下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等。
其二,通过“拉外援”深化交流合作。美国的主要策略是打好与南美国家的“合作牌”,汲取他国经验,快速补齐自身军事建设短板。美国媒体指出,近年来美国每年仅1艘破冰船能够正常作业,限制了军事人员的日常训练。为向南美国家的“极地舰队”学习经验,美国海军军官已参与在巴西、哥伦比亚、秘鲁、阿根廷和智利举办的为期2年的破冰训练交流项目,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参与人员规模。
此外,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及相关特种作战力量,目前正与智利山地作战学校和阿根廷山地战争学校展开合作,共同开展高寒山地训练。美国媒体称,此类协同训练有助于提升美军的极地作战能力,未来应进一步增加训练频次并扩大训练规模。
能力生成面临阻碍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军内部频繁传出强化南极军事建设的声音,反映出美国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维和以武力维护霸权的逻辑。美国对南极的开发利用,已从“积极且具影响力的存在”转向“常备且可用的军事存在”。不过,美国推动南极军事建设面临诸多阻碍,实现“独霸南极”的目标困难重重。
首先,实际威胁并不突出。美军相关人员的呼吁和担忧,更多是凭空想象其在南极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南极周边国家大多为美国盟友,美军推动南极“导弹防御”建设缺乏合理依据。在“威胁越大、预算越充足”的现实背景下,美军为南极军事建设申请的预算恐难顺利获批。
其次,内部意见尚未统一。美国媒体认为,美国海军应是南极军事建设的主力军。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海军对此积极性不高。作为南极军事建设的核心项目之一,新型破冰船项目被美国海军于2019年转交给海岸警卫队。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吉尔戴解释称,“破冰船建设并非美国海军的核心任务”,而应归属“海岸警卫队的职责范畴”。美国媒体评论指出,将如此关键的项目交由规模和预算不及海军十分之一的海岸警卫队,凸显出美国海军对南极战略利益的严重忽视。
再次,建设进度难以达到预期。根据规划,美国海岸警卫队未来计划打造由6至9艘破冰船组成的“破冰船联盟”,但相关计划执行不力。首艘新型破冰船的交付时间已推迟至2029年,较原计划晚了4年,且建造成本大幅攀升,后续资金可能面临较大缺口。此外,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在新型破冰船的定位上存在较大分歧:海军强调破冰船的“战斗性”,要求加强前沿部署;海岸警卫队则侧重其“防御性”,要求控制活动频次、范围和时长。
作者:赵韬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