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张曼在北京当老师,她第一次相亲是7年前。从4年前开始,她将相亲的频率提高至每周两三场,去年,这个数字达到巅峰。2023年,她和相亲对象约会125人次,有过合适的,有过心动的,但都没能进入到恋爱关系中。
婚姻是张曼的终极目标,她也很确定,自己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她不认为相亲的形式与寻找爱情必然矛盾。每隔几个月,她都会遇到一个合适,但不心动的人,她时常产生摇摆。但最后,她都会选择坚持初心,找一个互相心动的人。
气馁是常有的,她形容自己隔一段时间就会emo一次。但时间紧迫,她感受到年龄带给自己的压力,比如在相亲市场上的可选择范围越来越狭窄,比如自己开始不敢侧躺睡觉,生怕长出皱纹。
于是,张曼逼迫自己从失败的泥沼中抽身。一次又一次,化妆、换衣服、出门挤地铁,跟一个陌生男人在不到两个小时的饭桌上进行目的明确的交谈,或者爬山、骑车、逛商场。
在相亲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她已然形成一套独有的识人术,笑称「姐的眼睛就是尺」。她总用幽默的话术描述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老练,比如,她可以把常去的商场名字编成一段贯口;她能根据相亲对象的工作推断对方大致的居住区域;再比如,如果一个男人约她去爬香山、百望山,她会知道,对方大概率没车。
夏天结束的时候,《人物》联系上张曼,她仍在相亲的饭桌上来回奔走,和不同的男人见面。她说自己会继续相亲,直到相不动的那天,「总要试一试」。
以下是张曼的自述——
文|吴向
编辑|鱼鹰
1
我去年和89个人相了亲,共计125次。我最高纪录是一天四场,上午喝咖啡,中午吃饭,下午逛公园,晚上腾讯会议线上见面。甚至有时候,我和相亲对象约在咖啡厅,发现隔壁也在相亲,聊着聊着听到隔壁的谈话,觉得邻桌这小伙不错,会萌生出比较夸张的想法——要不干脆8分钟内两桌一起结束,然后交换进行下一轮?
相亲场次安排太多会导致这样的情况——第一场的相亲对象觉得我心不在焉,一直看时间;第二场往往会迟到一会儿,到了之后感觉自己的社交能量也已经耗尽,一脸疲态。我会变得很机械,整个流程也很流水线。很多话像是被提前存好放在一个小程序里,对方一旦说出家庭、学历、兴趣爱好之类的关键词,我就自动输出。
市面上几乎所有相亲软件都在我手机里反复下载又删除,我已经对不同相亲软件里增加帖子曝光量的方法烂熟于心。比如「陌上花开」需要每天签到获取桃花,「二狗」上通过给其他人的状态点赞就行。我在相亲前习惯复习三十分钟对方的资料,有时候看着看着发现几乎同时我的主页也有一个访客,一看正是当天要见的相亲对象——原来大家习惯都一样。
刚开始相亲我热衷于看一类视频,标题写着——「已婚女分享,另一半长相没有那么重要」,「两个人合不合适,吃顿饭就知道了」,「相亲中如何识人」……但慢慢地,我不再需要识人技巧,姐的眼睛就是尺。
我知道一个男人如果约我去爬香山、百望山,他大概率没车;我知道航天一院在丰台,五院在西北旺,二院在五棵松,四院在门头沟;我还知道西三旗和大郊亭,是公务员们配租配售的集中地。
我不记得我进过多少次电影院,有时候一部电影要看上好几遍,看得人哈欠连天。北京周边的山,百望山、东灵山、西山,我跟很多相亲对象一起爬过,在鬼笑石俯瞰北京城这事儿也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奥森公园四季的模样我了熟于心,博物馆、商场、猫咖、剧本杀馆都踏足过,我甚至跟相亲对象去赶过大集。
上「战场」前,我会根据季节变化,搭配「战袍」。 由于不太习惯连衣裙但是又要走一下女性化路线,我一般下身选择半裙,全身一定要有一处亮色,比如夏季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波点上衣,鞋子最好有同色系呼应一下,裙子穿醋酸质地丝裙,或者白裙,牛仔裙。冬季就变成毛裙子,上衣尝试叠穿,高领紧身白毛衣外加背心什么的,总体还是追求简约大方。
我去已经去过很多次的餐厅见不同的人,给每个人都送家乡的小吃当作伴手礼。那些话我已经翻来覆去说了好多次。我有一些固定的据点,比如海淀的一些商场,公园,可能我已经在那里见了十几个人了,张嘴就能把这些地名编成一段贯口。
张曼在静之湖参加相亲活动图源受访者
每次出发前我都心想,我怎么又来这个鬼地方,所有的餐馆我几乎都吃过了,我会记得商场的布局,哪家餐馆旁边是什么。路过一家餐厅我会看到一个过去的我坐在那里跟不同的相亲对象聊天,会想起来这位男士是不是没有修剪鼻毛,吃饭有没有用公筷。
直到最近,我还是在疲惫中继续和各种各样的人见面,没有迎来什么大的转折。我不是渣女,不是海后,只是一个在相亲瀚海沉浮多年的卑微相亲人。
相得多了,我也有自己比较倾向的群体。我相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理工男,我比较喜欢这个群体,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网络安全、生物医疗、航天、电力电网、人工智能等等职业领域的男性。因为我是文科女,我会希望另一半跟我互补,而且理工男感觉也踏实一点。我很少跟文科男和艺术男约会,这个群体的脑回路我不是很能理解,我觉得太悬浮了,不是过日子的类型。
另外,我也不是很喜欢接触到的公务员和金融行业的男人。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公务员都没有太强的上进心,比较佛系,只想过普通日子。他们甚至给人一种脱离了体制,在社会上不具备生存下去的技能的感觉。金融男跟我算是互相不对付,他们一般也不会喜欢我这个类型,我比较糙,平时最多化个淡妆。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更喜欢精致、漂亮的女生,我猜是那种每天化妆、穿裙子和高跟鞋的类型。我也不喜欢太端着的人,这属于我们双方把对方pass掉。
图源电影《非诚勿扰》
2
一般约会时间都定在工作日下班后或者周末。我住在北京的近郊,一开始考虑到约会不要太奔波,希望对方能离近点。但后来我发现范围划得太死,能选择的就很少,我又把范围扩充到除对角线以外的区域。
这两年我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花在了相亲上。不过我本来社交圈子也很小,不去相亲也大概率是一个人待着。大部分时候都是和相亲对象一起吃饭,初次交流时间基本都是一个多小时,回去心里就有数了。如果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可能会有别的形式约会,比如爬山、骑车、逛街什么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准备出去骑车的时候,就会下意识想:要不要顺便相个亲呢?
我第一次相亲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我26岁,相亲对象是家里人介绍。刚见面,我迅速就下了判断,这个人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之前一直说我不颜控,但其实我有特定的喜欢类型,今年北大毕业典礼上有一个唱歌的男生外貌挺符合我的理想型——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
「相海」沉浮这些年中,也经历过一次恋爱,险些结婚,也就是相亲圈俗称的「上岸」,这段感情结束之后,我再次开始频繁相亲并开始记录。给相亲对象建EXCEL表格这事儿,我是从3年前开始的。当时我在一个相亲论坛发布了信息,一下子有六七十个人加我,有点筛选不过来,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我建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几项指标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谁请客,并且会在约会后写上大致的感受。这份表格不会影响到我的判断,它只是一份记录。毕竟见了这么多人,吃了这么多次饭,总要留下点什么。今年,我给表格新增了一项指标——跟对方约会后学到了什么。失败次数太多了,我觉得总要获得一些什么吧。比如,我跟一个做保险行业的人约会,我就会学习有哪些保险是必要的,哪些没必要。
张曼给相亲对象整理的表格图源受访者
我在网上更新了我的相亲记录和感想后,有很多人问我是不是要求太高,我觉得也没有,我只是想找一个各方面条件跟我差不多的人而已。我是北方人,独生女,父母都有退休金。2011年我开始在北京读书,硕士毕业后留在这边,自己攒了一些钱加上家里扶持在北京买了房,落了户。我现在在家附近的一所初中教书,收入完全可以覆盖自己的生活。
我在年龄上没有什么要求,跟自己差不多就行,太大的有代沟,太小的聊不到一起。有人问过我为啥不找同事,我的男同事要么已婚已育,要么就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
相亲的渠道不是很多,要么熟人介绍,要么自己上网捞。我用相亲软件或者小程序,这类软件注册的时候就要求用户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才能过审,比如学历、工作、爱好等,也会要求上传真实的照片。
我一般先看一下面相,我喜欢清爽阳光一点的。有几类我基本上能迅速排除,一种是照片遮遮掩掩的,很模糊,不露真容;另一种是太油腻的,我也会有点排斥,比如在浴室对着镜子拍腹肌,在车里戴着大金链和墨镜的人。
长相大差不差之后,我会再去看大致的资料,比如毕业的学校怎么样,我还是尽量希望对方是本科以上的,不然可能会没话聊。最后我会看一下对方的经济状况和工作。我也不会奢望对方条件特别好,在北京年入四五十万就可以。最好是独生子女,最起码要是区县里的。
我对男生的标准可以概括为颜值和魅力值,颜值上我喜欢阳光干净的类型,魅力值指的是工作能力,我希望这个人至少在某个领域能力强,得让我崇拜。我是个比较独立的人,不希望对方太粘人,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我希望两个人都认真做自己的事情,期待下一次见面就好,不要一直发消息。
相亲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经常会有两个人聊得非常好,但就莫名其妙没有后续的状况。在我的统计中,35%的相亲对象会在第一次约会后询问下一次的意向,65%的都互相凉凉,再无往来。我一般也不问为什么,我觉得总是有理由的,都是成年人了,相亲而已,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只有一次,我回访了。当时我跟对方见了几次面,聊天很愉快,但突然就不再联系我。我之前也遇到过,那一次突然很好奇对方为什么这样,也好奇是不是我在异性眼里有什么问题,就给他发了消息。男方说感觉我的家庭条件比他好,他有点压力。这应该是借口,因为我觉得家境也没有差得太多。我那时候就觉得回访更加没有意义了,因为似乎也没人会说实话。
我在相亲中有一些雷点,比如说男生不修剪鼻毛,没有绅士风度,走在前面啪一下就把门帘撂下了。还有一种是一上来就问我谈过几个,这种我知道他到底想问什么,我会立刻给他画个叉。之前相亲相到一个老师,我出于对同行的信任,没怎么设防。第二次见面,他邀请我去他家里,我没多想就去了,后来发现对方不怀好意。我得到一个教训,千万不要去对方家里。
第一次约会,男生买单的情况比较多。但如果一星期之后,我们没有后续了,我就会转一半的钱给对方。大部分男生不太会收,他们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但有一次,一个男生请我吃完饭,第二次约我我不想去了,他就要求我把饭钱转给他,也就100多块。我转过去之后,就把他拉黑了。
我没有跟相亲中的任何人成为朋友。出来相亲的人目的都十分明确,能成就成,不会有什么中间地带。大家都很机械,有些男生之前加过我的微信,约过会但是没有下文了,就把我删掉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又来加我,给我发个「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有时候刷到之前的相亲对象结婚官宣的朋友圈,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一下,但老实说网友的成功还是会让人心碎。我觉得男生的思维还挺不一样的,有些人刚刚跟你示好,转头就领证了。我会有一点疑惑,他们是不是不需要那么爱就可以结婚了。
也有人说我不该用相亲的方式寻找爱情,而且还要奔着结婚去。但北京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真的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慢了解一个人。我以前尝试过其他方法,但效率太低,比如去演讲社、读书会,我进去发现,大家都是各怀鬼胎。如果一个社团是因为兴趣爱好组建的,那么其他属性就会很低,因为都喜欢爬山的人不见得都想结婚。相亲就是很合适我的渠道,目的明确又高效。
张曼参加的相亲大会图源受访者
3
相亲这么久以来,我有好几次都差点上岸了,但最终都「死于」不够心动。有人可能会觉得都出来相亲了,为什么还要纠结爱不爱的?但我不行,我认为我的婚姻必须要有爱情的成分。
去年11月份,我遇到一个男生条件跟我很匹配,性格也很好,但就是没有心动的感觉。我们接触了大概半年,对方高高壮壮的,一看就觉得人很好的类型。他是互联网程序员,经常会给我带个小礼物,我们至少见了10次。每一次都聊得很畅快,很舒心。
有一次约会,本来约了上午9点,但我工作上临时有事。我有些抱歉地跟对方打电话,对方还劝我说别着急,他就在我家周围等着一起用个午餐。后来我火急火燎地跑下来,才知道他自己开着车在周围溜达了一上午,见面也没有不耐烦。12月份的一次约会结束后,对方提出来要不要以男女朋友的身份相处,我突然发现我有些抵触,我没办法想象走到这一步的样子。
我之前一直在等爱情的火花出来,但没有。在那之后我还是去和对方见了几面,想多一点机会,最后还是失败了。我跟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去剧本杀。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得很有风度,一直给我提供情绪价值,即使我表现比较菜,他也会小声说「你还挺有戏剧天赋」。我很感动,但也仅仅感觉对方是个好人而已。我当时想着这一次如果还不心动就放弃。提出结束后,对方没有纠缠,真是「分手」见人品,我更感觉对方是个很好的人,有点可惜。
我告诉过自己,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人啊。现在想想,我可能还是不太满意对方的外表,如果他瘦一点我会不会就心动了?但我也不能跟人家说你去减肥吧,这太不礼貌了。
还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吃饭会用公筷,会帮我把椅子拖出来,出差会给我带礼物,脾气很温和,家教很不错的男生,但也没有了后续。今年二三月份我们加上微信,一直聊到五月份,基本一两周就会见一次。但几个月过去,我们也没有牵上手,感觉和上个纠结的男生差不多,没有爱情激荡的感觉。
也有让我心动的人,但爱情真的很难,必须要两个人同时都对对方有兴趣。我大概一年会遇到两三个印象很好,激发出来火花的人。但这种情况几乎都是我单方面上头,对方又对我没兴趣了。我偏偏又不是死缠烂打的人,我一直觉得女生点到为止即可,如果对方没有给回应,就可以放弃。
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女生特别努力维持,最后大部分情况都不太灵。在男女关系里,我认为男生的主动性是更为重要的。我只能做一个点亮火苗的人,你要是让我钻木取火,我做不到。我一般遇到比较上头的,就会主动约下一次,这就是我最大程度的主动和示好了。
跟比较满意的人约会,肯定表现得会更不一样。比如去年我家里人给我推了一个研究院的科研男,长相儒雅,跟我还是老乡,我挺满意的。而且他家资产很多,要比我家好很多。我们一共约会了5次,还去逛了颐和园,我能感觉到我说话走路都变得淑女了一些,也会容易害羞一点。整个沟通过程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挺畅快的。
最后一次约会是在中秋节,中途他接了领导一个电话,这场约会就匆忙结束了,他回单位加班,我买单回了家。过了几天,我开玩笑问对方什么时候回请我吃饭,对方说好啊。我挺期待下一次约会的,但对方再也没有更新后续。
我耿耿于怀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被人拿捏了,有点挫败。那段时间跟其他男生约会,我都有点提不起劲。后来有一次,我刷到一个情感博主直播,我就连线讲述了我的困惑,又去和朋友聊了聊。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也没有那么喜欢他,我可能只是看中人家爹妈能挣钱,看重人家家庭氛围比较好。等我想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就冷静下来了。
我的恋爱经历一只手数得过来。想起来,在每段感情里,我都有些过于冷静和理性。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像个人机。我似乎没有经历过那些轰轰烈烈,爱得死去活来的恋爱,都是很平静的、幸福的模式,连分手也是。
我小时候一直循规蹈矩的,从来没早恋过。我没有暗恋过谁,也没有人抛出橄榄枝给我,一直到大四才谈了人生第一段恋爱。谈了大概半年,加上异地恋,我意识到我们可能没办法结婚,就火速提出了分手。后来的几段恋爱,有时分手原因是因为看不到未来。我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告诉自己「该撤了」,迅速抽离出来,快刀斩乱麻。
图源剧集《花束般的恋爱》
4
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都挺常规的。我是典型的乖乖女成长路径,一直认真学习,小初高大学研究生读完出来工作,当了老师,在30岁左右开始无比渴望婚姻。
我出生在一个氛围传统的家庭。妈妈在国企上班,爸爸是老师,正直而专注自己的事业,早年间很不圆滑,说话不会绕弯子,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
我们家是严父慈母,我小时候一直有点害怕我爸,到现在我们交流都不多。往家里打电话我永远只给我妈打,我爸会在旁边听着,偶尔说上两句,但是给出的都是掌舵层面的建议,及时给我纠偏。小时候人家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但我觉得我跟我爸相对生疏,独处的时候都会有点尴尬。提起小时候跟我爸接触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不喜欢跟人分享东西,他教育我要慷慨大方一些。
我父母的婚姻算是平淡且幸福的类型,这一点也确实给了我走入婚姻的勇气。他们不是那种很浪漫的人,偶尔也会吵架,但还是支撑着对方走过了大半辈子。我觉得他们之间那种温馨是静静流淌在生活里的。
我记忆里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小时候,我迷迷糊糊睡在床上不想起床,听到我爸用一个我完全没听过的名字叫我妈,两个人就在厨房里说说笑笑。我爸每天都会给我妈起一个新的昵称,到现在都是这样。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但几乎每天都不一样。
长大后,我会在小区里喂流浪猫,也学着我爸每天给小猫们随机取一个名字,同一只猫有时候被叫咪宝,有时候被叫赖皮蛇。但我从没想过养一只自己的猫,我觉得要负责一辈子,压力太大了。而且不是经常有人说,养宠物的那一刻就种下了一颗悲伤的种子,我没办法想象小猫离开的样子,想想就心痛。
在相亲这件事上,我父母跟我基本没有什么冲突。目标、审美、需求都很一致。同一张相亲对象的照片,我们看一眼,描述出来的形容词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天然默契地喜欢同一类人,又目标一致,所以我很放心「妈妈严选」。
我妈妈对于数字和一些细节的记忆相当敏感,记忆时间超级持久,所以现在转化到我的事,就变成了会拉列一些表格对比房、车、户口、学历、家庭背景、习惯等等一系列的条件,她会记得加过谁,我见过谁,简直是一个人脑的大数据中心。
张曼妈妈为女儿整理的相亲记录图源受访者
但我现在也挺愧疚的,她几乎把我相亲这事儿当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我妈妈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会点上一炷香,她以前从不迷信,现在为了这事儿开始追求一些神秘力量的指引了。
她平时刷抖音、公众号什么的都是在帮我留意这些信息,有时候还会连线情感博主。她光在2022年就加入了好几个京津相亲群,付了好几笔单价为999元、499元的基础会员费。一开始我妈给我介绍,都说「xx阿姨介绍一个不错的孩子给你」,再后来,我妈把xx阿姨熬走了变成了相亲群管理员,然而我还在水里没上岸。
我妈对于手机的相亲信息几乎一条不落地看,筛选,只有她筛选过觉得不错才会推荐给我。有时候我工作忙,她还会忍着不打扰我。他们从没想过要我回太原结婚,因为好不容易在北京留下了。
跟她推荐的相亲对象聊完,我会给我妈反馈,告诉她过程怎么样,感受如何,为什么没有后续了。不然我害怕她没有动力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妈妈也感受到我的疲惫,渐渐地不再指责我挑剔,反而更加理解我的辛苦和无奈。我妈也不会劝我差不多得了,将就一下,她也知道婚姻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我妈看到我为了这件事有多努力,她知道不成都是有原因的,知道我走过了多么心酸的路。
图源剧集《最喜欢的花》
5
有一些网友问我为什么那么想结婚,不惜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其实,对于成家这个事情,我一直有两个信念,一个是我需要有结婚这样的体验,确定一定要结婚,第二就是我坚信我值得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还是受传统社会的观念影响比较大,走入婚姻,建立自己的家庭,成为母亲,是我非常想要体验的事。30岁之后,我的这种想法变得更加迫切,因为再拖下去可能就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了。
明确了这个主线和总目标之后就是「持续性的上路」,和「阶短性的想死」,一方面我知道我在这个事情上躺不平,躺平了,也得「垂死病中惊坐起,还有鱼塘没打理」(笑)。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怀疑或者自卑是有的,但回想起来和相亲被拒倒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更多还是当时自己工作上的内耗带来的。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律师见面,当天吃饭时他给我一个反馈:你好像不太自信,眼神一直不坚定,不直视我。在相亲过程中能给及时反馈的人并不多,所以他说的话虽然扎心,但确实我也很感谢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个问题。
我是独生女,我会担心将来如果我父母去世了,我就完全是个孤零零的个体了。年轻的时候还没啥感觉,但有一次我妈妈看一个律师直播后直接跟我爸立了遗嘱,我当时真的意识到原来我爸妈这么老了。
我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十多年了,虽然谈过恋爱,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一个人。我也擅长独处,不太恋家。但这几年我会更加频繁地感觉到孤独。比如我去看风景,那么漂亮的山水,放在以前只会觉得开心,但现在很快就有个想法从我脑子里蹦出来——要是有个人一起就好了。跟我同龄的朋友不少已经结婚、生育,不再跟我一起活动了,她们把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家庭上。有时候,看着别人为了孩子忙前忙后,我觉得很有意义,很羡慕。
我理想中的婚姻生活,就是那种小中产的生活,平时各自在工作上努力,周末一起开车去周边遛娃。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家子,两个大人看上去很有素质,学历很高的样子,小孩也干净可爱,很羡慕这种体面的家庭。
我也知道在现实中,婚姻生活是一地鸡毛的。有时候看网上一些婚后生活分享,我也会恐惧,觉得爱情是很脆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筛选变得尤为重要。
何况,我不能因为预判可能发生不好的情况,就放弃和他人连接的想法。我还是想找一个能够互相支撑,最好对方能够带着我提升的人,而不只是一个一起生活的搭子。
太多失败,也在消磨我的锐气,有时候下了班,一个人在家我会很emo。为什么就我不行,别人相亲相到我这个程度,恐怕已经结婚好几次了。相亲跟流水线一样的筛选过程,经常会让我感到疲惫。
我时常会陷入到自我怀疑中,比如自己是不是不够漂亮。我感觉到岁月在我身上的痕迹,为了相亲时能更完美地出现在对方面前,我已经很久没有侧躺过,每当我想舒服地躺下,都会提醒自己:别这样,会变丑。还有很多次,我明明觉得对方不合眼缘,但想到自己的年纪,还是同意了对方的好友申请。
也许等过几年,一直找不到,我就灰心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我可能也会放下对结婚的执念,选择独身。但至少目前,我非常渴望婚姻,我觉得我应该去努力一下。
我们相亲人有一首战歌,邓紫棋的《老人与海》。每次听,我都不自觉地泪流满面。里面有段歌词我很喜欢——
「如果枯萎是那花儿的未来
你还会不会灌溉
岸一直把浪推开
海浪却一次次回来
我还会 奋身地爱
尽管可能 只剩残骸
我还会 满怀期待
尽管可能 会满身伤害」
图源剧集《我的解放日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