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湖北应城石膏矿曾是湖北省应城市的工业明珠,承载着无数工人的汗水与梦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的改制,这个曾经的工业巨擘褪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步入了失管状态,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周围居民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呼声愈发迫切。
小区改造后
今年3月,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城北办事处和膏都街社区细致谋划,共同推进的膏都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改造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该项目涉及应城石膏矿一矿岗上家属楼、二矿家属院等4个小区,覆盖734户居民。改造内容包括硬化路面、铺设透水砖人行道、安装路缘石、新建停车位、改造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消防栓、绿化等,全面提升了小区的基础设施。
雪中送炭暖民心
老旧小区多有历史遗留问题,其中违章建筑最为突出。身患多种疾病的柳大爷住在一矿岗上小区的一间车库里。在拆除小区内违建的车库时,柳大爷情绪异常激动,坚决阻拦。
据了解,该老人因自家五楼房屋屋顶漏水且腿脚不便上下楼,便搬到车库中居住。此次车库拆除,老人将无处安身。社区书记急老人之所急,特意为其安排原膏矿党务大楼空置处居住,找人帮忙搬家,解决了柳大爷临时住房的问题。
在改造中,一矿岗上的阳台加固工程成为最温暖人心的一幕。这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建筑,曾是无数家庭的避风港,如今却因年久失修、栏杆预制件开裂脱落、露筋而变得岌岌可危。孩子们在阳台上玩耍时,家长们总是提心吊胆;老人们在阳台上晾晒衣物时,也总是小心翼翼。
阳台改造前期,设计师进小区、摸底调查,详细了解了居民的实际需求;改造推进中,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屋场院子会和业主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128户居民的阳台得到了加固。居民范老师感慨地说:“这次改造是雪中送炭,切实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一矿岗上加固阳台后
和谐交响美丽家园
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膏都街片区二矿家属院改造工程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提升了小区的整体风貌,美化了整体环境。
老旧小区改造专注于二矿家属院小区内部基础设施更新,而和美乡村建设则将目光投向了小区外的道路、塘堰等公共空间,实现了内外兼修的全面升级。
据悉,此次改造将小区内的停车位增设至20个,电动自行车棚扩展至近40平方米,光纤入户128户,公共楼道维修3870平方米,坡屋面防水维修1416平方米,道路硬化1513平方米,路灯增设26套,健身器材1套,新增绿化面积1949平方米,新增文化休闲场地754平方米,这些改造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又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洒在改造后整洁的建筑上,墙面上的壁画讲述着乡村故事,河岸的护栏坚固而优雅,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居民李女士说:“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居住环境的进步与变化,改造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温馨和舒适。”
小区改造后
泥塑传承润文化
蒲阳泥塑取材于膏都街社区所产的胶质泥,纯手工捏制,一品一形,色泽古朴淡雅,手感温润细腻,制作工艺复杂,对制作者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专业技能要求。2012年,蒲阳泥塑被列入应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晨的阳光洒在膏都街社区,斑驳的树影与老楼的轮廓交织成一幅静谧的画卷。这里曾是新中国第一个国营石膏矿的所在地,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新建的蒲阳泥塑“泥人张”非遗传承基地。走进该基地大门,各类泥塑作品尽入眼底,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讲述应城的故事,传承膏盐的灵魂。
传承人正在创作“将军你好”的艺术作品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仅关注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将目光投向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人多次进行现场督办,详细了解传承人的需求与期望,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0平方米的蒲阳泥塑“泥人张”非遗传承基地得以落成,为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也将成为应城市膏盐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小区改造前后对比
四百多年的矿业发展史,展现了应城民族工业的精髓;近百年走出“国门”的经贸历史,上演了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百五十年的矿区革命斗争史,激荡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过往的辉煌,也一定会有接续的更新和传承。在城市更新的春风里,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助力下,膏都街片区改造,解决了大型国企改制后长期市政失管难题,改善了老矿区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更将集镇、行商、码头等文化与泥塑文化同体传承,实现了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活力再造,践行了有机更新和保护利用齐头并进的应城旧改模式。社会民众纷纷点赞,小区居民幸福满满,老旧矿区再次焕发新的光彩。(来源: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通讯员李斌、张明庆 编辑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