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神经科健康科普翁博士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林叔今年55岁,退休后的生活本该是悠闲自在,但最近他却时常感到疲惫、口干,甚至夜里不得不起床几次去洗手间。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可没想到的是,医生的一句“你的血糖很高”让他陷入了焦虑。血糖高?可是他并不爱吃甜食,怎么会有糖尿病的风险呢?
医生接下来的解释让林叔大吃一惊:“糖尿病的发生,远不止是吃甜食引起的,很多看似健康的食物和习惯,其实都是血糖升高的‘幕后推手’。”医生特别提醒林叔,千万要少碰“3黄”,它们才是导致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之一。
什么是“3黄”?“3黄”是指三类常见的高风险食物或习惯,它们分别是:黄米、黄油和黄酒。听起来似乎无害,但实际上它们对血糖的影响不容小觑。
黄米——隐藏的高碳水炸弹
黄米,又称小米,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家庭会把它当作主食的一部分。林叔平时早上喜欢喝一碗小米粥,认为这对胃好,还能养生。然而,医生告诉他,小米虽然富含营养,但它的升糖指数(GI)并不低。
升糖指数是衡量一种食物对血糖影响的指标,数值越高,意味着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会更快地引起血糖上升。研究表明,黄米的升糖指数在70左右,属于中高水平。虽然小米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但长期大量食用,尤其是缺乏其他食物搭配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血糖波动。
医生建议,主食的选择应该多样化,搭配更多低GI的食物,如全谷物、杂粮等,以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林叔听了医生的建议,开始减少黄米的摄入量,逐渐用燕麦、糙米代替主食,血糖控制效果显著。黄油——“好脂肪”还是“坏脂肪”?
黄油,作为西方饮食中的常客,近年来在中国的餐桌上也越来越常见。黄油香气浓郁,口感细腻,常用于烘焙和煎炸。很多人认为黄油是天然的奶制品,应该比人造的植物黄油健康,甚至有些人认为黄油中的饱和脂肪能帮助提供能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
然而,在血糖控制方面,黄油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黄油富含饱和脂肪,而饱和脂肪正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调节血糖,使得血糖水平持续升高。长期摄入饱和脂肪不仅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医生提醒林叔,虽然黄油偶尔吃并无大碍,但长期大量摄入会导致血糖控制变差。林叔回想起,退休后他确实爱上了烘焙和黄油吐司,习惯了每天早上来一片黄油面包。听完医生的劝告,他决定减少黄油的使用,改用橄榄油等更健康的脂肪来源。几个月后,他不仅血糖下降了,体重也有所减轻。黄酒——“养生”的另一面
黄酒作为中国传统的发酵酒,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很多人认为黄酒是“温和”的酒精饮品,甚至有“药疗”作用,认为适量饮用可以活血化瘀、延年益寿。林叔平时偶尔也会来一杯,尤其是在冬天,觉得暖身又健康。
然而,医生指出,酒精对血糖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酒精会抑制肝脏的葡萄糖生成,短期内可能会引起血糖下降,但长期饮用则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血糖调节机制紊乱。
黄酒含有大量的糖分,尤其是一些甜黄酒,每100毫升黄酒的糖含量可能达到10克甚至更高。糖分和酒精的双重作用,会让血糖波动更加剧烈。医生告诉林叔,酒精饮品对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波动敏感的人群来说都是不利的,适量饮酒并不会“养生”,反而会增加患病风险。林叔听了之后,决定从此减少饮酒,并在聚餐时用茶水代替黄酒。
控制血糖不仅仅是少吃甜食那么简单。医生反复强调,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复杂,很多食物的升糖效应并非显而易见。林叔的案例很有代表性,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像黄米、黄油、黄酒这样的“高升糖”食物,结果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血糖失控的泥潭。
要想真正控制血糖,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是关键。林叔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注重饮食的多样性,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并减少高饱和脂肪的摄入。同时他还增加了运动量,每天坚持快走半小时。令人欣慰的是,几个月后他的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糖尿病的风险也明显降低。结语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天灾”,而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人祸”。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科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血糖的控制并非难事。少碰“3黄”,调整习惯,糖尿病或许真的能“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